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家长表示,只要孩子能够“胜人一筹”,花多少钱都无所谓。这种不理性的心态,加剧了早教费用的不断攀升。但高价的背后,“早教”的质量如何呢?
调查中记者发现,早教的内容缺乏教育理论根据。很多早教机构都声称采用“专家”精心编制的课程内容,以亲子启蒙教育、感统潜能训练班、右脑开发班等为主,但这些“专家”和教材的权威性却无法认证。 哈尔滨师范大学一教育专家说:“很多早教机构的教材资料都是抄袭的,虽然打着一些教育理念的幌子,但课程的设置根本不适合0~3岁的儿童。”
在哈市南岗区果戈里大街一个早教中心,一位老师悄悄告诉记者,“这里以前是一个私立幼儿园,不赚钱,老板看到早教班赚钱,就‘改行’了。设施、老师、教材基本没变,教的就是幼儿园‘小小班’的东西。”
记者看到,这个早教中心的教室内,还不会走路的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学习”,一名女老师戴着小狗的头饰,模仿着狗的叫声,同时交替着读着“狗”的汉字发音和英文单词。一堂课过去了,学会的孩子并不多,教室内还有很多孩子不停的哭。
早教机构的师资力量同样令人担忧。 很多机构都称聘用的老师是从正规师范学校婴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然而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目前师范院校的幼儿教育专业是针对3至6岁儿童教育开设的,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所大学设置了早教机构所谓的0至3岁早期教育专业。记者在一些招聘网站上看见,一些早教机构招聘教师对于是否有教师资格证并不过问。记者以应聘者的身份来到长江路上的一家早教中心,当记者表示自己所学的专业可能并不对口时,工作人员表示,“老师学什么专业不关键,最主要会哄孩子就行了,和保姆差不多。”
提高准入门槛 纳入教育部门管理中
目前,哈尔滨市教育及相关部门还未对早教行业归属做出划分,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和管理规定。哈尔滨市工商部门也只能对早教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管,对于其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无法管理。对于早教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劳动部门也没有相关标准。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二处的一位工作人员提醒家长,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文件,权益难以得到维护,在为0~3岁孩子选择培训机构时一定要仔细甄别,防止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天津等城市的教育部门已经“接管”了早教市场,并出台了相关管理政策。在今年召开的哈尔滨市两会上,哈市人大代表柳树梅提出,应借鉴外地经验,提高准入门槛,将早教纳入到教育部门管理之中。她告诉记者,沈阳市在2010年2月颁布了《沈阳市学前教育管理规定》,率先将早教行业正式纳入学前教育管理范畴,首次对早期教育机构的办学资质、从业人员资质、办学场所、培训用的器材、收费标准等各项都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这不仅使相关部门对早期教育机构的管理有法可依,同时也促进了早教市场的健康发展。
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校长孙杰则认为,家长的“教育恐慌”心理和盲目让孩子“上学”的行为也是目前早教市场价格、教学内容混乱的重要原因。他说,“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应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最好的早教方式是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家长可以多看看早教方面的书籍,多花时间陪孩子玩游戏,给孩子讲故事,与孩子沟通交流,而不是盲目送孩子去‘上学’。”
|